□游宇明
熟人有全日制硕士学历,工龄超过30年,依然是个科级干部,在这家正厅级事业单位颇显得有点另类。熟人虽然没有干出救人于水火之类的壮举,却一贯敬业、踏实,属于领导交办工作之后非常放心的那种,而与他有同样资历的人一般至少上了副处级。有人劝他找找人,说事业单位上面的“婆婆”多,只要任何一家“婆婆”出面提提你的事,一通百通。熟人没有听从建议,他说:自己是个安静惯了的人,从来不喜欢在人际关系上过于用力。有一点,熟人一直没有告诉别人:他的堂叔就在本市的组织部门工作,与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很熟;一位研究生同学在省里某个管着这家单位的部门任要职。
在我的理解里,熟人之所以不愿在拉关系、走捷径上“用力”,应该有种种考虑。有的事亲友张张口、动动手就可以办,有的事明显违背相关政策、法规。提出前一种请托,别人或许不至于那么为难;提出后一种请托,亲友就会大伤脑筋。不帮你吧,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有点过意不去,弄得不好,还可能在圈子里遭遇不佳的评价;帮你吧,会危及公共利益,自己内心也会惶恐不安,生怕哪一天烂事。我们善解人意,不给亲友出这种难题,彼此的关系就可能永远天蓝地绿。
其二,人是有感情的,你求他人帮了忙,等于欠下一个人情。依常理,欠人情就得还掉,以求心安。打电话、微信表达感激是一种方式,但我们一般会觉得不够,必须赠送礼物或金钱才能显出诚意,尤其是别人给你办了大事的时候。只是,公职人员必须保持清廉,收了你的礼物或金钱,算正常的人情往来还是以权谋私?恐怕谁也无法说清。既然如此,不在人脉上“用力”,也就不会将自己置于必须感恩的境地,避免给亲友带来廉政风险。
不过,像我的熟人一样,明知有优越的关系不去“用力”,并不容易。世间确实有那么一种人,直接搭得上线的会像炸茶油一样将别人身上的每一点“权力价值”或“职业能量”榨出来;没有过硬的关系,即使对方只是表哥的小舅子的姨父、妻子的表侄的堂妹之类的也要充分利用,否则,会觉得自己不会办事。只有具备淡泊之心,对得失不那么在乎,你才不会对所谓的“人际资源”那么敏感、上心。明代大画家文徴明,系“吴门画派”的领袖,与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人格高洁,一生不屑于攀附权贵。名满天下后,他给许多贫苦百姓送过画,让他们拿着卖钱,却从来不赠给藩王、宦官、外使之类,面临再大的威胁利诱也不退让。对他的操守,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佩服得无以复加,甚至说:“先生人品第一,书画次之。”文徴明就是不在人际关系上“用力”、以谋取不道德利益的千古师表。
人是动物,必须吃饭穿衣住房出行、赡老养幼,你可以笑傲王侯,却无法笑傲饥肠。成了年,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自己获取衣食之资的能力,使自己不成为家庭、社会的累赘。世间固然有宁愿饿死也不失去操守的人,但更多的人只能在温饱无虞之后才会讲究“吃相”。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就已充分说明一个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做到不在拉关系、走捷径上“用力”的道理。
一个社会最美好的图景在于:大家都不愿意在人际关系上“用力”,也不必去“用力”,就像我们不需要专门去供奉春天,而春天到点即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