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杭州“浪里白条”作传 ——读《勇立潮头:杭州泳军练成记》 2022年03月29日  孙昌建

  孙昌建

  小学三年级时,体育老师说,只要气温到了20℃,我们就可以到水里上体育课了——教你们游泳!

  听到这个话,我是又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可以玩水,害怕的是那时我还不会游泳。班里不会游泳的男生,当然不止我一个,但问题是班里有好几位女生,已经可以横渡钱塘江了,而且据说游好还有两个大面包好领,这个让我觉得十分羡慕又十分不解,这至少要比解一道应用题还难吧。

  气温到20℃或20℃以上,意味着春天来了,回想起来,在我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所有时光里,其实并没有在水里上过一堂游泳课,原因可想而知,因为我们镇上并没有一个游泳池,有的是随处可见的小池塘,这基本都是我们从狗爬式开始自学成才的地方。后来知道游泳池和网球场这一类的场所,恰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杭州笕桥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游泳池了,这座游泳池是在中央航空学校之内的。

  我的这位体育老师,姓廖名远勋,一放暑假便到玉泉游泳池去当救生员,救生员的水性和泳技肯定是出类拔萃的。还是这位廖老师,当年就是我乒乓球的启蒙教练,训练时他拿一把鸡毛掸子立在我们身后,谁还敢往后退?所以我们这一代肯定是近代快攻的打法,肯定是前三板就解决和被解决的问题了。但是解决水里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我走过不少弯路,包括自己曾发明制作了一条塑料布的“游泳裤”,梦想是让它产生浮力,以让我的臀部成为一座移动的沙洲。

  以上是我阅读《勇立潮头:杭州泳军练成记》时的一点闲笔。我以为这部书就是在为杭州的“浪里白条”作传,它勾勒出了杭州当代游泳运动的简史,最大程度地接地气接水气,它除了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作列传之外,更是在为普通的教练员们作传。

  前几年游泳圈内有一句话,说是:中国游泳看浙江,浙江游泳看杭州。我理解这是从竞技层面上来讲的,我想这也是策划出版此书的用意之一吧。而如果从更大的范畴来看,还应添加一句:杭州游泳看基层。本书除了采写张亚东、罗雪娟、吴鹏、叶诗文等冠军和教练们的故事之外,更为可贵的是,展示了杭州一些基层教练们的故事,包括我前面提到的廖远勋老师的故事。

  有时我也在想,杭州是一座天生就水性很好的城市,拥江临海,怀湖抱溪,大运河穿城而过,如何利用优越的自然禀赋成为我们身体中的游泳基因,成为这座城市的运动基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2022杭州亚运会的大背景之下,杭州一代又一代的“浪里白条”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除了市民要学会自由泳蛙泳等泳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游泳自由”,“浪里白条”们如果离开了水,那还有什么浪可掀,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本书作者许志华是一名体育老师。这本书有三个“度”可以一说:一是采访的难度,二是时间的跨度,三是文本的完成度。志华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对此类非虚构写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我觉得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一头潜进泳池里,且把诗性的一面深深地隐藏了起来,完成了一部以纪实为主的作品。这部作品既是一部杭州游泳简史,又是一部为杭州亚运会增光添彩的作品,因为从根本上说,勇立潮头既是体育运动精神的高度提炼,又是杭州城市精神的一种凝聚,从这个角度上我有一句推荐语要说:杭州亚运看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