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艺术照亮乡村

松阳农村里的戏曲表演。 通讯员 王图 摄
  □本报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朱少珍

  松阳的秀美田园风光和传统村落景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松阳县创新推出的“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找到了艺术振兴乡村这一新型乡村振兴路径。在今年的县政协全会上,县政协提案建议——

  2018年5月,松阳县创新推出了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暨“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资源优势,以“艺术在地”为方向推动老屋活化利用,系统推进乡村产业变革,推动了古村复苏。县政协新闻体育出版界别的政协委员调研发现,这项工作推进近两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已签约艺术家工作室85个,形成艺术家集聚的村落9个。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艺术家入驻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有待细化提升,艺术家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关系、效益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艺术造血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在今年召开的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县政协新闻体育出版界别提交了《关于艺术助推乡村发展的几点建议》的提案,为艺术入村出谋划策。

  现有基础:

  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竹源后畲村引进以中国美院艺术品管理学院院长单增为首的高校艺术家团队入驻工作室,建成松阳县首个村级美术馆,成功举办首届“后舍”艺术春季展。叶村斗米岙村引进艺术家工作室17家,孙景波工作室、乡村艺术馆对外开放,举办“移动源代码”斗米岙当代艺术展,让村庄成为天然的艺术大展厅。

  开展艺术活动,重塑乡村文化活力。中国美院夏克梁老师入驻叶村南岱村成立艺术家工作室,推动南岱手绘艺术建设,带领“边走边画”研修团队深入松阳写生创作,出版的《行画古村落——走进松阳》一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松阳古村落的建筑形制和特点,活态展现乡村文脉。

  深度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文化业态。四都平田引进的“云缬坊”茶扎染工作室、美食实验室等,通过开展文创研发、销售、培训和艺术沙龙等活动,极大提升了艺术集聚村的多元性,推进了乡村经济发展。

  建议:

  加快完善艺术入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化艺术家工作室的运行管理体系,制定出台《艺术家工作室动态管理办法》,强化指导性、操作性和长效性。组建艺术家工作室专家委员会和艺术家工作室绩效评估小组,把好引进签约艺术家的入口关和退出关。研究探索通过第三方文化服务企业进行协调、运营艺术家工作室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加快建设艺术乡村体系。建设好统筹协调村民、艺术家(文化团队)、村集体、地方政府四方资源的有效平台,推动艺术下乡向“艺术在地”转变,构建乡村文化空间,促进原住民与入驻艺术家融合,促进城乡互动融合。通过乡村价值、乡村审美等乡村元素的输出,吸引优秀文化艺术团队、渠道资源主动投身传统乡村,促进文脉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文明的原真性,发挥文化艺术再造潜能,通过艺术集聚村落、乡村艺术活动、乡村艺术展览、艺术创作交流等方式介入,以艺术活化乡村,让文化血液重回传统乡村,让乡村价值得到有效彰显。

  加快发展艺术乡村产业。推动艺术家工作室从独立式入驻向集聚式专业团队、机构入驻转变,打造高校艺术、乡村艺术、连环画、摄影、文学诗歌等专业艺术集群村落,增进艺术家互动交流,增强团队艺术创作、市场化运营能力,实现运行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乡村艺术片区。推动文化艺术与工业、农业产业融合,探索艺术与生活一体化的新产业模式,有效拓展生态价值转换通道,以展示展览、艺术培训、艺术交流、艺术服务、乡村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积极推动乡村精品传播、提升乡村自信,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系统推进乡村的文化产业复兴,探索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艺术家(文化团队、机构)四方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文化业态,推动乡村艺术产业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提案
   第04版:公益广告
打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让艺术照亮乡村
图片新闻
约97%提案建议得到采纳
电动车充电不再难
共话瓯柑文化打造